-
Y同学的申请存在两个难点:一是学术背景不足,建筑学课程以设计为主,缺乏统计学、编程等BA核心先修课;二是无商业分析相关实习/科研,难以证明职业转型动机与能力。
-
E同学GPA3.48,GMAT 620对于申请竞争激烈的量化金融硕士处于劣势,本科课程以理论为主,高阶的数学课程较少。学生有一段数学建模竞赛经历,有两段实习,一段是四大审计,一段是资产评估机构的实习。
-
学生本科背景聚焦高分子材料,在申请时避开了纯高分子方向竞争,主申材料系中与能源材料、功能材料相关的方向。学生的目标院校为港三新二,无论哪一所都是亚洲顶尖大学,对申请者的学术背景、科研匹配度和实践能力要求极高。
-
学生本科GPA中规中矩,申请时雅思只有6分,并不满足学校要求。有2段校内科研项目,1段国内某新材料企业技术部暑期实习,无论文发表。L同学目标明确,要申请英国、香港或者新加坡的工程强校
-
P同学本科背景偏传统机械设计,与NUS的智能机械、能源系统等前沿方向存在一定差异。由于P同学签约早,申请团队为他提升软背景作了针对性规划,指导他参与了
-
C同学签约早,实习和项目都经过了精准的规划,参与了校内两个项目和某头部券商金融科技部实习。从CS到FinTech的跨越看似困难,但是申请团队对IPA技术路线解读十分专业
-
学生GPA3.4在顶尖金融硕士申请池中处于中下游,BC的MSF项目申请难度极高,尤其是针对国际学生,竞争非常激烈。每年接受1,500+份申请,实际录取人数为30-50人。更为不利的是,BC强制性要求GMAT分数
-
Y同学有两年的建筑设计工作经验,因为职业目标发生改变,寻求读一个营销类的硕士。学生选择了混申美国、香港和澳洲的知名大学
-
学生有一段科研,一段实习。文书材料中将他正在做的毕业论文作为重点的研究项目,突显学生研究方法与跨学科应用能力。在实习中参与了金融数据加密模块开发
-
X同学混申香港和英国的大学,香港城市大学的录取算是保底。该项目课程设置丰富且全面,满足不同兴趣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学生。